加入收藏 | 学校主页
首页 > Content

关于组织2025年德州学院研究生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系列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作者: 时间:2025-09-30 点击数:

培养单位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夯实研究生教育基础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经学校研究,决定组织开展2025年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生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系列项目申报培育工作,现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类别

1.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优质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

3.优质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

4.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5.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二、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立项范围

依据《2024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参考指南》(附件1-1)自主选题申报。

)申报条件

1.项目研究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有明确的研究目标,较好的研究和改革实践基础;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引领性;体现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新态势;改革路线清晰,研究设计科学合理,研究方法和实践途径可行;预期成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研究成果可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示范辐射作用;项目经费预算安排合理。

2.原则上,面上和重点项目主持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且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3年以上;重大项目主持人,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且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10年以上、承担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3年以上。原则上,主持人项目不超过1项。

3.项目成员组成合理、规模适度,一般不超过10人(含主持人)。项目成员须直接参加项目的方案设计、论证、研究和实施。原则上,主持参与项目总数不超过2项。

4.鼓励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单位联合申报,积极开展协同创新研究。

5.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一般应经过校级教改项目立项。

(三)建设周期

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设周期一般为2年。

具体要求见附件1-5《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三、优质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

(一)立项范围

按照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培养方案设置的课程需求进行申报建设。

(二)立项条件

1.每门课程案例库建设项目中教学案例一般不少于10。案例库所涉及的案例类型、案例编写规范须符合所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相关要求。案例叙述清晰,理论分析准确、实用,教学案例组织合理、结构严谨。

2.教学案例应能体现专业学位特点,反映相关行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的需求,对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具有参考性和启发性。成果适合在本专业学位课程教学中运用,并可在相关专业范围内共享。

3.案例素材应来源于生产建设、研究设计、经营管理、教育教学等实践领域,体现领域内重点问题,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完整性、客观性、先进性和创新性。

4.注重科学研究与教学案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发基于真实情境、符合案例教学要求、与国际接轨的高质量教学案例。

5.每个案例库设项目负责人1名,项目负责人为本单位在岗教师,一般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申报团队不少于3人,团队成员中应至少有1名具有高级职称的行业专家。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人员须在相应课程的实践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系统讲授过所申报课程或相关课程,熟知案例教学基本规范,教学效果良好。

(三)建设周期

案例库建设期限一般2年。

具体要求见附件2-4《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等3个实施方案的通知》。

 四、优质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

(一)立项范围

学校近三年连续开设的研究生学位课程、特色优势课程。

(二)立项条件

1.基础条件。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采取单门课程建设方式,充分考虑学科特色与专业分布及对教育教学的示范作用。

2.师资队伍。申报课程须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养深厚、成果突出的优秀教学团队。每门课程设负责人1名,负责人为本校专任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且近3年主讲此门课程不少于两轮每门课程配备3名以上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的教师。积极支持校外指导教师参与优质课程建设。

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能够体现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反映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合理分配授课学时,注重基础理论、方法论与学科前沿问题的结合;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充分体现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4.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注重教与学相结合,教与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行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案例式、专题式教学,突出研究生自主学习及科学研究能力培养。

5.教材建设。广泛吸收借鉴国内优秀教材,积极引进高质量外文原版教材,鼓励提倡使用自编特色教材。

6.课程资源。注重选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原始文献,开发优质教学课件,组建配套的电子教案、电子图书、试题库、资料库、案例库等,鼓励建设“在线课程教学网络平台”,促进课程资源共享。

7.课程管理。构建规范的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管理体系,建立完整、规范的教学档案,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或课件等;采用课程考试、课程论文、社会调研、作品设计等多种考核方式,全面检测、评价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8.教学评价。构建科学性、可行性、客观性、导向性的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同行评教、学生评教、单位评教等材料真实可靠,能够全面反映课程教学和研究生学习情况,课程教学评价结果连续三年优良

(三)建设周期

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周期一般为2-3

具体要求见附件2-4《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等3个实施方案的通知》。

五、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一)申报范围

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学分管理,并在申报截止日前至少经过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与完善,且已实际开设的课程。

(二)立项条件

1.课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能够结合所在学科专业、所属课程类型的育人要求和特点,深入挖掘课程自身蕴含的思政资源,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2.课程坚持守正创新,注重将课程建设目标与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相统一,科学设计课程知识体系,传授具有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有效服务“四

”专业建设。

3.课程注重教学方法创新,科学设计课程目标和教案课件,

教学内容、方法及实施过程遵循教学理念,体现先进性、针对性与创新性,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形成可供同类课程借鉴共享的经验、成果和模式。

4.课程可由一名教师讲授,也可由教学团队共同讲授。课程授课教师为学校专任教师,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良好。课程负责人具有高级职称,能够准确把握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课程教学团队人员结构合理,任务分工明确,集体教研制度完善且有效实施,经常性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学研究和交流,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水平高。课程负责人及团队其他主要成员总人数原则上不超过8人。

5.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办法完善,育人效果显著,学生评教结果优秀,校内外同行专家评价良好,形成较高水平的课程思政展示成果,具有良好的示范辐射推广价值。

6.课程要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核心,突出科研育人。

具体要求见附件4-3《关于开展2024年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建设工作的通知》。 

六、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和明确的合作计划,具有高水平的研究实践平台,满足研究生开展创新实践、技术研发、社会调查、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需求;充足的校外导师队伍和专门的管理人员等。具体要求见附件5-2《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办法》。

七、立项数量及资助经费

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优质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优质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立项数根据申报情况确定立项项目均提供经费支持,分两年拨付,列入下年度经费预算。省级项目申报,根据分配给我校申报指标,按各类型排序依次推荐

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为省级项目申报做前期准备培育工作。

八、申报评审程序

1.个人申请,向所在单位提交申报材料

2.申报单位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审核合格后统一报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处

3.学校组织专家评审,择优立项

4.对拟立项建设的项目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

5.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处下文公布。

九、项目管理

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及研究生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系列项目实行项目责任制。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接受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处和培养单位对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项目实行中期检查和终期结项制,中期检查不合格者停止拨付研究经费终期结项不合格者向全校通报并暂停主持人该类项目申报资格3年。

十、其他

1.请各单位于1015之前完成材料提交。

2.申报书、汇总表需分别报送电子版+纸质版。

3.各培养单位须推荐一名校外评审专家,推荐评审专家信息表分别报送电子版和纸质版。

电子版:完整版、匿名版申报书各1份,汇总表1汇总表内序号为申报单位推荐排序推荐评审专家信息表1份,发送至dzxyxkyjsc@163.com

纸质版:完整版申报书汇总表推荐评审专家信息表均需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各1,提交至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处219办公室。

联系人:蒋亭亭,联系方式:6073213,15888991966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处     

2025930日         

 


德州学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处


联系电话:0534-8985391、0534-8985881     

                

技术支持: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